close

undefined

入戲 (董雪瑩,中國)

相關主題: 文化大革命。

內容簡析:

這是一部會讓人看了心底發寒的紀錄片,在觀賞的過程中,不斷在質疑這些影片內容是真是假。

希望是假,是因為,不想相信人這麼容易就會被異化。

覺得是真,是因為,本片是董雪瑩導演側拍電影《記得少年那首歌1969》的紀錄片。

 

《記得少年那首歌1969》是由導演葉京所拍攝,葉京本身經歷過文革時期,

因此對於劇情及演員的真實性要求度非常高,他希望演員們能先集體生活,體驗過文革時期的生活,

再來進行拍片,才能拍出最真實的電影。

 

然而,就在這些演員接受演員訓練時,一樁悲劇卻發生了。

演員們幾乎都是年紀較輕的男女,沒人經歷過文革,多半充滿著自主意識。

他們每天高舉著毛澤東的小紅書朗讀,唱著集體生活歌頌共產主義的歌曲,連居住的公寓都貼滿了「鬥私批修」的口號。

鬥私、批修是共產社會下的生活方針,私指的就是私心,要求每個人都不能有私心、私人情感,必須以群體利益為最高考量。

一旦有人將個人利益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,就必須接受眾人的撻伐。
 
戴上高帽,在高帽上寫上辱罵的字眼;掛上牌子,在牌子上寫上自己的罪名,然後讓眾人公開批鬥,不留一絲尊嚴。
 
 
在集體生活一開始,每個演員都是相親相愛,互相合作的,他們有共同的夢想:想把電影拍好,想一戲成名。
 
然而,時間久了,演員們的私人狀況不免開始影響他們的新制。
 
劇中的主角方思遠,因為親人過世,因此向劇組提出要暫時返鄉處理家務事的需求,沒想到,劇組非但沒有同意他的請求,反而幫他扣上一頂自私自利的高帽子,從這時開始,其他演員也指著方思遠批鬥,說方思遠的行為會影響到整個劇組,影響到他們無法順利凝聚心智,影響到自己的星途。
 
紀錄片到這裡差不多結束,最後方思遠在眾人批鬥下,離開了劇組,而這部電影最後是有被拍完的。
 
 
集體的意志也許可以幫助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,但是,完全被禁止的個人情慾,最後會不會反而成為執政的圖利而已。
 
如果人連自己的意志、情感都不能擁有,那人又如何可以配得上這個名字? 
 
當方思遠被辱罵時,沒有人站出來為他說話,每個人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群體的利益著想,但是說著說著,又多半牽扯到,自己也是犧牲了很多東西,才在這裡拍電影的,到了最後,其實還是攸關著個人的利益。這反映了,每個人,即便外表上包裝著是為了群體利益著想,其實最後還是為了自己著想比較多的。
 
標舉著群體的利益去欺壓個人,要每個人都成為一樣的模板,沒有自己的言論,沒有自己的思想,沒有自己的情慾。
 
最可怕的是,大家都認為「這樣」才是正確的。
 
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,人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就異化,聽從著集體的意思,喪失自我思考的能力,而成為助長邪惡的人。
 
這其實也是一種平庸的邪惡吧。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電影推薦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viein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