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枝裕和導演擅長描寫社會小人物的情感與悲傷,《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》整部片以孩童為主要角色與架構,五位童稚的演員撐起了這部電影,讓原本一樁母親遺棄孩童的社會案件,重新散發著溫暖的人性光輝。
在了解1988年的真實事件以後,回過頭來欣賞這部電影,不難發現導演的用心,與側重的重點。
孩童越發善良,處境越令人難過
電影中,導演並未對於遺棄孩童的母親做過多的詮釋,幾乎只有前半部片出現,後面母親究竟去了何處,下場如何,全部省略未交代。導演把重點擺在這些孩子,如何自立自強,如何在社會的夾縫中求得生存。
最大的孩子明,其實也才12歲,在母親悄然離開後,第一個發現母親再也不會回來的事實,他的眼神中未有過半點孩子應有的天真與好奇,反而在現實的壓力中被迫成長,一肩擔起照顧三個弟妹的責任。他們沒有上學的權利,甚至連戶口可能都沒報,只能偷偷摸摸地住在租來的公寓之中,年幼的弟妹完全不能離開租屋處半部,全家的生計與飲食僅靠一位12歲的哥哥。
本應是與同學朋友快樂打鬧、上學的童年,明(長子)的童年充滿著生存的壓力,在母親拋棄他們以後,肩負起照顧京子(長女)、雪、茂的責任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對於未來的夢想,然而這些夢想,卻因為貧困以及失學,所以無法實現。
明熱愛棒球、京子喜歡彈鋼琴,雪喜歡畫圖,茂喜歡玩遙控車,導演把這個家庭從和樂到窮困潦倒的過程,透過畫面描寫非常清楚。包括,雪的蠟筆越來越短,短到必須用捏起來的方式才勉強可以作畫;茂已經餓到必須吃紙來解饞,且走到哪裡都在找公用電話、自動飲料機中剩餘的零錢;明的衣服破爛無比;四個小孩的頭髮無人可剪,長到如同一頭蓬草。
被迫提前長大的孩子,比大人還要成熟
明對於母親雖然帶有些許的恨,但是,為了保護弟妹,他做了很多暖心的舉動,例如過年的時候請超商店員模仿母親的字跡,送紅包給弟妹們。他與京子(長女)溝通好,不告訴弟弟妹妹,母親再也不回來的實相。京子只能整天躲在母親的衣櫃中,懷念母親衣物上殘留的味道,雖然她心中多少也明白,母親可能再也不回來了,但是她也是為弟妹著想的,把自己本來要存起來買鋼琴的錢,給明去買生活用品。
比起弟弟茂、妹妹雪,明與京子特別令人感到心疼,因為他們是知道事實,卻選擇保護家人的一方,把淚水與辛苦往肚子裡吞。原該正常上學、無憂無慮的年紀,卻多了幾分早熟,許多連大人都不一定做得到的事情,他們卻做到了。在兩個孩子身上,沒有看到因為貧窮而走偏的行為,雖然明曾經有迷失過一小段時間,但最後還是為了家人著想的,而京子更是都待在家裡照顧弟弟妹妹。
在京子和明身上,看見了責任感、體貼、善解人意的特質,然而這兩個孩子的正向特質越多,就越令人感到難過。現實逼迫他們提早長大,他們擁有比一般小孩更加強韌的生命力,對於夢想也很有堅持,對待家人既負責又體貼,即便面臨身存的困境,也不偷不搶,不做為非作歹的事。孩子並沒有因為窮困而走到歧路,然而,不管他們再怎麼優秀,生錯了家庭,就注定了這一場悲劇的發生。沒有辦法上學,當許多學生在教室裡打瞌睡、渾渾噩噩度日、上電玩店打電動時,這些孩子已經提早在面臨人生的難題。他們缺少了大人的照顧與庇蔭,卻展現了堅韌的生命力。
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,夏日清晨特別充滿熱情與生命力,然而卻用無人知曉的四個字,是不是就是在說著,這四個孩子的困境,在社會上無人知曉,如同消失般的存在,明明應該是最美好的童年時光,卻被遺棄在某個陰暗的角落中。
刻意淡化的成人善行,年紀日增的人性遺落
電影中雖然也有釋出善意的大人,例如超商店員,但是導演並未對這些大人們進行更進一步的敘寫,也就是說,特意淡化掉成人們對於這些孩子的幫助。唯一對孩子們有實際、深入幫助的是一名同樣遭到霸凌的女高中生。在母親離開後,彷彿又以母親的角色重新出現在這個家庭之中,雖然沒有血緣關係,但基於人最原始的憐憫心與同理心,砂西(女高中生)還是盡其所能地給這一家人幫助。
為何刻意淡化成人,而描繪砂西的善行,這部分在真實事件中其實是沒有的,有可能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:人越長大,越社會化,就離原本的善良、憐憫、同理,更遙遠了一點,有些人性甚至已經全消失了,如同遺棄他們的母親。
結語
憂傷而內斂的一部電影,喜歡導演刻意淡化的部分,以及把視角、主要角色回歸孩子的劇本設計。自私的母親值得接受審視,然而導演希望透過孩子的角度,讓觀眾們更加重視的是,社會上很多我們漠視、忽略的陰暗角落,孩童時期的某些初心,不應該隨著年紀日增而逐漸遺落。在電影中,不僅被淡淡的陰鬱給包圍,也有一股溫暖的氛圍至始至終瀰漫著,也許,就是四個手足之間無法分割的親情吧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