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部片是李安全片在台拍的第一部片。過去喜宴、推手主要場景都在美國。這部片呈現1994年的台北,幾個重要地點包括和平東路、中正紀念堂、圓山大飯店,讓人一窺20年前的老台北風貌。
相見恨晚的一部電影,很膚淺不想用程度副詞來形容這部電影,但還是不得不稱讚它真的「非常」好看。電影雖然長達兩小時多,但是後半部幾乎都是笑著看完的,不知道為什麼組嘴邊就是會掛上淡淡的微笑。好喜歡這個家庭的故事,覺得這個故事不僅寫出了父親的心聲,寫出了女兒的心聲,電影中許多食物的隱喻也讓人看得非常過癮。
用了好幾次的「非常」二字,因為可以下筆的地方太多了。首先,先故事線來看,這部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,是喜劇結尾。片中的父親朱先生面臨女兒長大後會一一離開家庭的這個困擾,但是因為長年單親,加上脾氣又比較硬,和女兒的關係原本有些小對立。三個女兒,家珍、家倩、家寧,各有性格。家珍身為長女在母親離世後,擔起母親的角色,認為照顧爸爸、妹妹們是自己的責任,因此一直不願意結婚戀愛。家倩個性最像爸爸,有一手好廚藝,在爸爸面前卻無法發揮,她的脾氣最拗,但也最心疼父親。家寧是么女,本來應是最晚離家,沒想到卻成為最早離家的。
電影好看的地方除了在於劇情的意想不到以外,更有溫馨動人的父女之情。女兒憐惜父親的辛苦與老年孤單,父親對於女兒的不捨與悉心照料,他們雖然表面上都沒有說出口,但從細微動作裡仍可以見得。孩子長大離開家庭,這也是每個父母親都必須面對的過程,想必這段若是被為人父母的觀眾看到,也會很觸動心弦。
這是一部色、香、味俱全的電影。朱先生是精通中國各大菜系的名廚,電影中對於佳餚的鋪陳可不少,每一道菜的製作都令人垂涎三尺,又可以看到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,包含取名、刀工在內。
電影中充滿許多飲食與人生間的隱喻,尤其吸睛。包括,片名取自《禮記》「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」就富含大意,貫串全片,電影中每位角色都有著自己的情慾,即便一開始看起來無欲的家珍、父親也是,最後找到了自己的歸宿。透過這片明告訴我們,所有的情感都應該被尊重,因為就跟吃飯一樣,不過就是人之常情。
離家的順序也別具巧思,家寧最小卻最早嫁出,自此開了風氣,家珍也找到自己的愛人,而撼動了原本長姐如母的地位,原本在她身上的桎梏也放下了,留下看起來情場最順的家倩,雖然身邊一直有桃花,但都不是正確的人,甚或是最後雖然找到正確的人,她也寧願選擇留下。原本看似對家庭最沒感情的家倩,卻是最有感情的,一手好廚藝,也象徵著她在各方面繼承了父親。
從三個女兒與父親身上,可以看見李安導演特別模糊化了傳統與現代的界線。原本傳統的父親與家珍,卻做出了「不傳統」的選擇,包括閃婚、老少戀。而看似現代的家倩,卻做了「傳統」的選擇,包括聽見前男友要和自己維持肉體關係時,她的反應是嘔吐,而她同時也是最後留在家中的一人。所以什麼是傳統、什麼又是現代? 這些角色性格的多元與矛盾性增加了電影的深度。
飯店主管要找朱先生回去當大廚時,朱先生說了一句「人心粗了,吃的再精也沒什麼意思」,這話很耐人尋味。不僅道出傳統中國菜文化到了現今越來越沒落,怎麼吃法其實也沒人在乎。放到現在來看,更像是一種諷刺,吃得再怎麼精細,如果沒有一顆用心品嘗的心又有何用。煮得再精,端上家庭餐桌上的菜再怎麼美味,全家人沒心團結在一起互相傾聽彼此,又有何用。電影的前半部,朱先生每次煮都是一大桌的菜,但可以看出家庭氣氛是緊張的,餐桌上的美味似乎白費了,只成了一種裝飾。到了最後,又是在餐桌上宣布了家庭的離散。剛好都可以用這句話來連貫。
還有一個線索,朱先生的味覺。味覺對於廚師來說是重要的,雖然溫先生(另一名廚師朋友)說,資深廚師不必依賴味覺了,可以憑感覺。但是,喪失味覺對於一名大廚而言,想必還是非常難過沮喪的。一直到電影最後,透過家倩的菜,朱先生重新找回了味覺,家倩終於走進了廚房,克服障礙親自為爸爸煮了一桌好菜,原本有嫌隙的父女關係重新恢復,他們終於走進了彼此內心。朱先生說了一句:「我終於嘗到味道了」!這味道究竟是什麼味道呢? 也許就跟〈第九味〉中的第九味一樣地耐人尋味吧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