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料王國 (2016)
相關議題: 社會階層、貧窮議題、環境教育
這部片中王久良導演的創作動機、創作歷程,他所堅持的影像藝術為何,也很值得探討。
內容簡析:
你曾經想過,每天大量製造出來的塑膠垃圾,後來都流到哪裡去?
垃圾們不會憑空消失,也不能直接拿來再次利用,這中間,需要經過許多道程序。
人們不要的塑料垃圾,被當成出口的商品以極為便宜的價格,出口各國,其中包含中國與台灣。
在處理塑料的小村莊中,孩子們童年的樂園,就是在塑膠垃圾中跑來跳去,躺在塑膠垃圾上,把國外運來的廣告紙用膠帶貼一貼,當成是擋風的門簾,
全家都在塑料工廠中工作,仍然賺不了多少錢,孩子只能透過這些飄洋過海的垃圾學習英文。
他們沒有新買的玩具,玩具大多從回收堆中撿拾,擦一擦洗一洗又是一項寶貝。
煮飯的爐火不適用木柴燒,而是燃燒塑膠垃圾。工廠周遭的環境汙染十分嚴重,把河裡的小魚也毒死了,孩子們到河裡撈這些死掉的小魚來吃。
電影幾幕令人鼻酸而難過的場景,依姊年12歲,卻無法上學,家裡沒有錢供她讀書,只能在塑料場中照顧弟妹、煮飯、與兄弟姊妹玩耍,
她把喜歡的東西都剪貼在紙上,在回收堆中找到廣告DM,然後自己加工。她想要上學,卻知道自己不能加重家裡的負擔,她沒有怨言、反抗,反而樂天知命,
然而這樣的場景才是最令人不捨的。
工廠裡的大人,男人擔起持家的責任,即使身體在長期汙染的狀況下生病,也不敢去看醫生,深怕自己生了病無法繼續養家。
談導演王久良:
「2010年,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金錢,對北京周邊的1000座垃圾場進行治理。」
王久良在拍完《垃圾圍城》後,中國官方開始注意到垃圾場的環境問題,著手改革。
這兩部片是姊妹作,同樣在反應被長期未被關注的社會角落。
導演的拍攝過程是艱辛的,他花了數年時間追蹤垃圾的去留,
一開始拍塑料王國時,沒有人願意接受他的訪問,
堅持許久,後來才找到王家與彭家進行拍攝。
常人很難想像這股意志力,但是導演為我們展現了,透過鏡頭,可以扭曲事實、也可以呈現真實。
讓真實走進藝術之中,垃圾問題眼見是改善了,然而,這些孩子的教育問題呢?
社會階級長久以來的不平等,富者越富,窮者越窮的問題,又該如何解決。
心得與引導:
看完以後心情真的蠻沉重的,又去找了很多相關報導來看,對於導演的拍攝理念感到非常敬佩。
他堅持要讓這些事實被社會所看見,雖然個人力量微小薄弱,但是透過影像卻能匯聚力量。
可以提醒孩子的是,我們如何減少這些有害地球的垃圾。
還有,可以如何透過自己的方式來幫助這個世界,也許是用影像、用寫作、用聲音。
留言列表